漢學家說 | 王成明:知己知彼,交流無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國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應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之上,進行平等對話和互學互鑒,共同推動構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多彩世界。
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是萬物中最寶貴者也。生來所具備的性情本身皆差不多,而后在環境之影響下有所變化??鬃釉唬?ldquo;性相近,習相遠也” 。這里所謂的環境指的是我們出生的家庭,接受的教育,浸潤的文化,閱讀的書籍,生活的圈子等龐雜的存在。我們很難避免環境帶給我們的影響。這一影響也基本確定了我們整個“人格”發展的底色。
這也是在文明交流和對話中易產生沖突的根源之所在。各國人民由于生活地域不同,成長環境、文化和歷史各異,思維方式也存在差異,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和看法自然會有所不同。中國的古人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在文明的交流對話中,需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交流無礙”。
我剛來中國時18歲,對自己和中國的認識都很膚淺,對中國既充滿好奇又抱有淺見。隨著學習和了解的不斷加深,我意識到自己的學識方面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知己知彼,交流無礙”這句話是我在中國幾年的求學生活中,慢慢體會出來的道理。求學不僅僅是一種純知識性的學習,更是一種從活潑的生活中去認識“他者”的方式。而認識“他者”之關鍵在于,先認識“自己”,否則容易陷入無知傲慢之指指點點的惡海里。
萬物萬事皆一條通往大智慧的路,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都離不開他人的出演。雖然有些哲學家認為“他人是地獄”,但是在我看來“他人是通往智慧之路的門票”,而尋不尋找這個智慧,取決于每個人對自己的認知。若人不能審視自己是“幾斤幾兩”,那么自然不會知道自己之不足,進而陷入到傲慢的狀態里。這個道理既可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也適用于文明與文明的對話中。
對話或交流是人在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者也。我們其實每天都在有意無意地進行著“交流”,只不過這些“交流”有無效果,另當別論。若要“交流”有效,必須擁有清醒的認識。這要求我們首先對自己要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在此基礎之上再去了解別人。若大家都不先了解自己,何談與別人“互補”呢?更不要提如何擺脫無效的交流導致的誤會重重與爭執不斷了。
因此,無論是在人與人的日常交往過程中,亦或是在國與國之間的文明交流中,我們都需要“知己知彼”,才能做到“交流無礙”。
人物小記:
王成明(Niyazi Cumen),土耳其人,“漢學青年學者研習營2021”營員之一。從2012年以來在中國求學,目前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先秦儒學。
- 上一篇:黃卓越最新講座:早期中國書寫與漢學研究
- 下一篇:“一帶一路”文學聯盟網站征稿啟事
- ·翁鴻鳴:用文學的力量感知實實在在
- ·半個世紀的中國研究——訪澳大利亞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近期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與翁鴻鳴進行了一次線上對話。聚焦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翁鴻鳴分享他的創作與翻譯經歷,介紹...
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亞著名漢學家,早年畢業于墨爾本大學,后獲英國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澳大利亞國立...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