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不是中國文化的簡單復制
劉東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10日 24 版)
在如何看待漢學家的研究成果上,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誤區:與中國人的認知越是相似,就證明對中國的理解越是深刻,就越是優秀的漢學家。我就曾經聽到某位教授在演講中發表了這樣的論調:某某漢學家所發表的觀點,是最靠近我們中國學者的觀點的,這實在是難能可貴。但我從來都不這么看。
正好相反,如果到美國亞洲學會的年會上開會,或者到哈佛廣場的書店里挑書,我最傾向于忽略的,往往倒是那些用“中式英語”寫出來的作品——我這里是指那些先被我們在國內訓練出來,又考托福去那邊移民的所謂“漢學”學者,他們的東西往往最是一覽無余,聽個開頭就知道后面想說的是什么。都是熟悉的套路,沒有什么新鮮的知識。
所以,至少對我個人來說,漢學作品的可貴之處,恰恰在于它們能給我帶來新奇感或具有顛覆性的認知。而這種顛覆性說到根上,是來自它們在文化上的異質性。雖然漢學分明是在討論著中國問題,卻仍然屬于西學的一個分支,貫注的是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視角,凝聚了西方學者對于中國的思考,而不是對中國文化的簡單復制。
非常寶貴的是,正是由這種思考所產生的異質性,才構成了不同文化間取長補短、發展進步的動力。反過來說,要是所有漢學家對中國文化的觀點與認知都變得與中國人如出一轍,我們反而就失去了反觀中國問題的參照系。正因此,我一直都在主動追求并組織引進這種知識上的異質性,盡管外國漢學家們也經常以不靠譜的“亂彈琴”,惹得我勃然大怒或哈哈大笑。
此外,作為改革開放的一個有機部分,漢學著作已經構成了國內新一代學人的必讀書籍,有些學者甚至以“漢學熱”來形容。而對于它們的持久不斷的閱讀與消化,也持續地突顯了“中國研究”本身的跨文化性質。換句話說,在當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即使一位讀者只是在關心著中國問題,他的閱讀視界也必定屬于跨文化的。
然而同樣的,我們也一定要警惕這些作品的異質性和顛覆性。特別是,由于它們采取了“中國研究”的形式,并且討論著中國歷史或現實中的細部問題,其異質性和顛覆性就往往更加難以被人自覺地意識到。若不保持警惕,國內的漢學研究者往往會被國外漢學家的觀念所同化, 原來是以別人的視角作為參照,卻讓別人的視角變成了自己的視角。
作為一個可資對比的例子。比如臺灣一些研究機構,其主干力量基本都來自美國研究生院的東亞系,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更像是美國漢學的一個支部,根本不敢懷疑他們老師的觀點。大陸的情況雖然才剛開始,但也已經有唯恐“學得不像”的苗頭,從文章的標題到研究的立意,莫不如此。更嚴重的是,看穿問題的癥結,其實當今知識界很多無端的滋擾與迷局,都是由一些食洋不化的、被漢學家訓練出來的“漢學生”們所引進的。
于是在一方面,我們必須懷著強烈的求知欲,自覺意識到任何一次開卷,都是在主動擁抱新異的知識。我們決不能如此故步自封,只指望有人以其獨立的研究,來驗證我們固有的和老舊的知識,不能因為某個漢學家的結論跟我們中國人一樣,就認為他是難能可貴的。否則我們從中什么都學不到。
但在另一方面,對于這種跨文化閱讀中的異質性,我們又不僅要知其然,還更要知其所以然,不能盲目崇信這些新異的觀念。要具備深厚的漢學史知識,從而了解那些漢學家的言說背景,了解那些學術話語的來龍去脈,了解別人可以說出來的和不便說出來的,以便同時看穿他們的“洞見”與“不見”。
身為中國人,我們的未來還要取決于自己對于中國的了解和判斷,以及自己基于這種知識而做出的文化選擇。不管是什么樣的知識和范式的更新,都要經過自己頭腦的思慮和處理,而不是亦步亦趨地聽憑別人發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算得上是善于利用跨文化閱讀中彌足珍貴的漢學資源,才能在中華文化與不同文化的映照中豐富自己。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本報記者周飛亞采訪整理)
- 上一篇:葛浩文談中國作家獲諾獎
- 下一篇:李克強出訪為什么要帶上中國作家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 ·感受中國,書寫中國 ——訪加拿大著
- ·以語言與藝術為橋梁的漢學研究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和油畫藝術家。早年曾就讀于蒙特利爾大學,獲文字學與語言學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攝影家。自20世紀70年代起便致力于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