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佩特:《廣州十三行:中國外銷畫中的外商》
在1757-1842年間,廣州一直都是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在廣州從事貿易的西方商人在廣州城墻外租賃“商館”(也稱“洋行”)。這些寬敞的建筑依江而建,迎合了西方人的品味。洋商就在此居住和進行貿易,他們將茶葉和其他中國物品運回歐洲和北美,往往獲利豐厚。
近日由英國學者孔佩特(Patrick Conner)撰寫的《廣州十三行:中國外銷畫中的外商(1700-1900)》一書由商務印書館組織譯出并正式出版,該書以中國外銷畫為線索闡述了“洋行”的歷史。中國外銷畫作于廣州,專門為西方游客而作,這些外銷畫既包含了中國繪畫的題材與追求精確的傳統,又體現了歐洲繪畫的透視及構圖技法。到18世紀80年代,一些廣州外銷畫家已經掌握了西方油畫的繪制方法。他們描繪的對象除了洋行的外觀和內部景象,還包括廣州的商業街道、花園、炮臺、賽艇會、航海艚,以及1822年那場連續發生的大火災和審判52位觸犯中國法律的英國水手的場景。
本書通過對以上作品的廣泛研究及對其畫面細節的細致觀察,呈現了一段由廣州十三行及洋行內形形色色的居住者構成的社會變遷史,其中包括洋行不斷改變的外觀、洋商日常生活中各類合法或違法的行為、東印度公司失去在華貿易壟斷后崛起的散商,以及洋商和中方之間不斷升級的矛盾,這些矛盾最終導致了19世紀中期兩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1856年廣州十三行被燒毀后,中國外銷畫家仍然描繪著珠江邊的景物,但畫面的主角已經變成了蒸汽船碼頭、兵塔、大教堂,還有直到20世紀還是主要西方貿易飛地的新殖民地沙面島。
- 上一篇:著名學者閔福德新譯《易經》最近出版
- 下一篇:曼素恩《張門才女》中譯本出版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 ·感受中國,書寫中國 ——訪加拿大著
- ·以語言與藝術為橋梁的漢學研究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和油畫藝術家。早年曾就讀于蒙特利爾大學,獲文字學與語言學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攝影家。自20世紀70年代起便致力于漢...